编者按:郴州市“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自2015年实施以来,共招生5537名,对大批村干部、村级后备干部、党员致富带头人等进行了学历和职业技能培养教育,目前,实现了全市2064个行政村农民大学生全覆盖。“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让“支村”两委干部更懂政策,更会服务,更能示范引领;让农民企业家、合作社负责人、种养大户更懂技术,更会经营,更有发展思路,用知识和实干成就梦想。近期,我们将选择部分农民大学生代表陆续进行推介。
身残志坚,谱写残疾人创业新篇章 今年30岁的李珏是清江镇黄嘉村的后备干部,也是一名创业者,通过创办资兴市首家绿色防控技术公司,四年来带动了100多名残疾人创业就业。目前,公司被市残联授予“郴州市残疾人创业基地”称号。今年,他还被评为“郴州市劳动模范”。 为谋生四处奔走屡屡碰壁 残疾人创业之路注定是艰辛的。两岁那年,他摔伤了头部,导致左侧肢体萎缩残疾。正因为是残疾人,他比别人更渴望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实现和正常人一样的梦想。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一则新闻报道:湖南省某县出口香港地区的冰糖橙因检测出农药残留超标,香港有关部门当即决定,终止合同,就地销毁,并要求赔偿一定的环境污染费。这一事件给该县的果农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 他从这起事件受到了启发,能不能用生物防控技术产品替代农药?通过广泛地市场调研,他找到了一类以新型的粘虫板、杀虫灯、粘虫胶等为主的绿色防控产品,也迈出了自己创业第一步——引进这类产品,并推广销售。 刚开始,他每去一个地方推广产品,都被人当做骗子,产品被执法队没收,欠下了几十万的贷款。他怨恨过、自卑过,但转念一想,“原汤化原食”,创业带来的问题,还需要靠创业来解决。为了起本回资,他继续坚持早出晚归推销产品,同时利用休息时间,参加创业培训,接受创业导师一对一的指导,通过政府扶持和自己不懈努力,事业慢慢有了一点起色。2015年,他注册成立了“果农富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公司主要开展生物防治、物理防控、生态调控等一整套生态防控技术服务,推广新型太阳能杀虫灯、粘虫板、粘虫胶等绿色防控产品。经年累月的努力没有白费,目前公司业务范围已遍及湘、鄂、粤三省,2018年公司年销售额首次突破了1000万,实现利润280万。 带动更多残疾人创业就业 身为残疾人,李珏最能体会残疾人的苦处。曾经有一名残疾人找到他,希望在他那里找点事做,但当时他的事业正处在低谷,暂时帮不上忙,于是就委婉地回绝了那名残疾人。没有料到,几个月后听到了对方自杀的消息,这件事使他深深自责。此后,只要是残疾人找上门,他都不会拒之门外,总是想方设法安排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目前公司有69名员工,其中57名是残疾人,每人每月工资最低1440元,最高达4500元。 由于书读得少,这些年他吃尽了苦头。事业的发展也让他感觉自己急需“充电”。2018年,通过组织推荐,他以农村经济能人和村后备干部的身份参加了“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修读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学历。 永远走在学习的路上 继续学习并不仅仅是为了那一张文凭。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很多实用性较强的课程能够为他的工作带来很大的帮助。“农民大学生”这个大家庭也为他网罗了人脉资源,为事业发展集聚了更多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下阶段他准备在资兴市创建全国第一个残疾人创业园,为残疾人创业就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帮助残疾人解决生存问题,增加了他们对生活的自信,同时减轻社会负担。 大王寨村的“财神爷” 在资兴唐洞街道大王寨村有位经济能人,发展生态农业,带领村民致富,被乡亲们亲切称为“财神爷”,他就是资兴市的种粮大户黄财文。 黄财文精明能干、虚心好学、吃苦耐劳,在当老板和做农民之间,他选择了后者。凭借着多年农业种植经验和对家乡的热爱,他在荆棘和贫穷中拓荒,依靠科学种田,推广农业机械化,在平凡的岗位上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受到了乡亲们的称赞。 寻 梦 1996年高中毕业后,他随南下打工大军来到深圳。先后当过搬运工、仓库管理员、销售员、工厂主管等。在外打拼的几年中,他省吃俭用,凭借一股韧劲和闯劲,积累了一定财富,也收获了“第一桶金”。 每年过年回家的日子,看到在家乡种田的年青人越来越少,农田荒芜的现象愈来愈严重,他很“揪心”。村里的长辈也多次找到他,“财文呀,你在外创业成功了,能不能回家乡做点事,给大家闯出一条致富的路子”。 2014年3月,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他最终说服妻儿,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创业。 追 梦 大王寨村位于资兴市唐洞街道西北10公里处,与永兴县、苏仙区交界,郴永大道和资五公路从村里穿过。这里交通便捷,土地肥沃,适合进行农村旅游资源开发。经多次考察,2014年,黄财文流转土地300亩发展现代农业。一开始,由于采用传统耕种方式,纯粹靠雇佣劳力管理,三年下来,除去成本,还有亏损。此时的他,心里五味杂陈,家人的不理解,只有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 通过分析思考,他发现了问题:一方面靠全员雇人。采用传统的耕作方法,劳动力成本太高,必须推广农业机械化;另一方面规模太小。造成了部分资源浪费,必须加大土地流转,扩大经营规模;再是管理专业化,必须向“生态农业化”管理模式靠拢,实行“精细化”经营,创新品牌。黄财文不气馁、不服输,在上级部门的关心扶持下,2016年他成立了“资兴市财文家庭农场”,2017年他与人合作投资300万元,成立“稻丰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并担任合作社理事长。 近年来,农场和合作社共流转土地1100余亩,其中,900亩种植优质水稻,200亩套种麒麟西瓜、豆角、甜玉米、马铃薯等绿色果蔬,都喜获丰收。由于采用订单销售和电商推销,产品供不应求,经济效益很是可观,黄财文从抛荒地里刨出了“黄金”。 黄财文是个有远见、有胆识的人。在他的带领下,专业合作社建起了标准化大型烘干中心,添置了无人机、大型收割机等现代化农业机械26台(套),总投资300万元。实现合作社社员人均收入4万元,带动精准扶贫户7户20人脱贫,辐射带动农户1000余户。 求 知 黄财文的创业很成功,但他时常告诫自己,学无止境。他经常挤时间学习水稻高效绿色栽培技术、水产养殖技术、家庭农场经营管理技术,成为资兴市首批新型职业农民。 2016年春,经组织推荐,他以经济能人及在职村干部身份,参加了郴州市“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开学那天,一摞厚厚的教材像磁石一样吸引着他,让他久久不能忘怀。在电大学习的时光里,先进的教学方法与理念,通俗易懂的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性、贴近新生活的教科书,让他跨进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极大地丰富了知识,实现了发展思路的一次飞跃。 2017年9月,一场经济往来令他终生难忘。郴州某县的一家大米厂与合作社签订了一宗100吨稻谷买卖合同,合同双方都明确义务及各自责任。由于受大米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厂方单方面提出终止合同,甚至捏造事实,说稻谷水分严重超标,要合作社赔偿厂家10万元经济损失。在关键时刻,他一边安抚社员,一边运用在电大学习的法律知识维护合作社的合法权益,事实胜于雄辩,最终合作社打赢了这场“战役”。 感 恩 黄财文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村干部,他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不忘初心,一个人致富不是富,带领百姓富了才算富。几年来,在他的带领下,实现了7户20人扶贫户脱贫,义务捐资维修村组道路2000米,解决了300多人出行难的难题。 他的成功事迹在当地传为佳话。创业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黄财文正怀揣着新的梦想,扬帆启航。